补冬不如补霜降!霜降时节这些宝藏食物吃起来~
俗语“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寒、燥是霜降时节的气候特点。寒气渐生,各地气温持续下降,此时人体容易出现感冒、咳嗽、腹痛、腹泻、关节疼痛等不适,需做好防寒准备。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可见霜降时节的养生保健尤为重要。
由安徽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与安徽广播电视台综艺体育频道共同打造的大型融媒体健康节目《医道健康》,本期邀请到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省针灸医院)主任医师蔡圣朝和我们聊聊霜降时节如何养生保健?
霜降养生由来已久
早在《黄帝内经》 中就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强调了人类顺应四季养生的重要性,顺应四季气候变化规律,调养身体即可健康长寿。
从传统中医的角度出发,有个观点叫做“顺四时”,就是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使之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从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
秋天属金,性沉降、肃杀、收敛。气候肃杀,燥令司天,久晴无雨,天高气爽,到处一派干燥的景象。秋天以燥气当令,而燥气易伤肺金,耗损人体津液,引起皮肤干燥、舌红少津、毛发干枯、大便干结、口鼻咽干、音哑、胸痛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皲裂、毛发不荣等症状。
秋天的养生,人应之而奉收,阳气内敛,阴气渐长。古人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阴令也,秋时阴收,冬时阴藏。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以防燥邪。特别是阴虚、血虚体质之人,更应注意滋阴养血。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时节,预示着秋天的结束,以及冬季的即将来临。此时天气渐凉,秋燥明显,燥易伤津。
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在俗语中,也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霜降时节,天气越来越冷,只有给身体补充够能量,才能更好地应对严寒到来,提高抗病能力。
霜降养生要做到:三防
防燥:秋燥是整个秋天的特点,到了秋天的尾巴霜降时节,我们能感觉到天气更加干燥了,很多人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现象。这都是燥邪容易耗伤津液的特点导致的。滋阴润肺是秋季防燥的主旋律,要防秋燥,饮食上记住八个字“少辛增酸,滋阴润肺”。除此之外,在生活起居上要早睡早起。早睡能养阴,早起呼吸新鲜空气,以利肺气,能使肌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这都是帮助我们防秋燥的办法。
防寒: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这个时候我们不再适合“秋冻”,而是要防秋寒。因此人们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要注意背部、手脚和胃部保暖,特别是老年人极易患上“老寒腿”等毛病,最好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
防悲:霜降过后,草木枯黄,落叶缤纷,万物萧瑟,这种肃杀的景色容易让人患得患失,情绪低落,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季节性情感障碍。因此要注意防秋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保证充足的睡眠,趁着秋高气爽,登高望远,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的活动,调好心情防悲秋。
霜降养生要做到:两忌
忌油腻:霜降时节胃肠脆弱,油腻、辛辣等饮食都容易增加其负担。适当吃一些养胃的食物,如板栗、花生等。栗子熟吃有益于缓解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以及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小便频数等症状。另外,《药性考》记载,食用花生可“养胃醒脾,滑肠润燥。”
忌暴食:寒冷天气容易扰乱脾胃正常运作,影响人体消化与吸收。故此时少食多餐,有助于预防和减少胃肠疾病的发生。脾胃不好的人群尤其注意,每天要按时吃饭、用餐时细嚼慢咽;多选择蒸、煮、焖等易嚼易消化的烹调方法,少吃油炸、爆炒的食物。
霜降时节 这些食物值得推荐
柿子。霜降前后是柿子的最佳食用期,此时柿子个大、皮薄、汁甜,不仅营养丰富,还有很好的食疗价值。柿子味甘性寒,其甘寒之性,能养肺胃之阴。《随息居饮食谱》中说柿子“宜于火燥津枯之体”,对于体质偏热或阴虚的人,可以适量多吃。
板栗。板栗性温味甘,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熟吃栗子还能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
花生。花生素有“长生果”的美誉,有健脾和胃、润肺化痰、益气止血的功效。
山药。山药健脾补肾益肺,是很好的健脾食材,吃法很多,煮粥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特别适合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消化不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