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全面解析
一、什么是脑梗死?
脑梗死,也叫缺血性脑卒中,是因为脑部的血管被堵住了,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最终坏死。它占所有脑卒中的70%以上。根据不同的原因,脑梗死可以分为三种:
1.脑血栓形成:血管里的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堵住了血管,常见于中老年人。
2.脑栓塞:心脏或大血管里的血块脱落,随着血流堵住了脑部的血管,多见于房颤患者。
3.腔隙性梗死:小血管堵住了,导致脑深部的小区域坏死,常因高血压或糖尿病引起。
二、为什么会得脑梗死?
脑梗死的发生和很多因素有关,有些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有些是可以控制的:
无法改变的因素:年龄(55岁以上风险增加)、性别(男性风险略高)、家族遗传史。
可以控制的因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加速动脉硬化。
高血脂:坏胆固醇(LDL)在血管里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变窄。
糖尿病: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壁,增加血栓的风险。
吸烟和酗酒:吸烟会让血管收缩,喝酒会让血压升高,两者都会加速动脉硬化。
房颤:心脏里的血块脱落,堵住脑部的血管。
三、脑梗死有哪些症状?
脑梗死发病很急,症状和堵塞的部位有关,常见的表现包括:
1.手脚无力或瘫痪:突然一侧手脚无力,走路困难。
2.说话不清楚:说话含糊不清,或者听不懂别人说的话。
3.麻木或刺痛:脸上或手脚突然麻木、刺痛。
4.视力问题:一只眼睛或两只眼睛看不清,或者视野缺损。
5.头晕或站不稳:突然头晕,走路不稳,容易摔倒。
四、如何诊断脑梗死?
1.影像学检查:
CT扫描:快速排除脑出血,发病24~48小时后可以看到低密度的梗死区域。
MRI(弥散加权成像):更敏感,可以早期发现梗死范围。
血管超声:检查颈动脉是否有斑块或狭窄。
2.实验室检查:检查血糖、血脂、凝血功能,帮助判断病因。
3.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是否有房颤等心脏问题。
五、如何治疗脑梗死?
黄金救治时间:发病后3~4.5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可以大大降低残疾的风险。部分患者可以通过介入治疗将时间延长到24小时。
1.急性期治疗:
溶栓治疗:在发病后3~4.5小时内使用溶栓药物(如rt-PA),帮助恢复血流。
取栓治疗:主要用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脑梗死,6~24小时内在医生的评估下可以行血栓堵塞血管的取栓手术,帮助血管再通。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
抗凝治疗:如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适用于房颤患者,但要注意出血风险。
神经保护剂:如依达拉奉,减轻脑损伤。
2.康复期治疗:
物理治疗:通过运动训练恢复手脚功能。
语言和认知训练:针对说话不清或记忆力下降进行训练。
中医辅助:针灸、推拿可以帮助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僵硬。
六、如何预防脑梗死?
1.一级预防(还没得病的人):
控制血压(<140/90 mmHg)、血糖(空腹<7.0 mmol/L)、血脂(LDL<2.6 mmol/L)。
戒烟限酒,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 2,,BMI<24)。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
2.二级预防(已经得过脑梗死的人):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降低复发风险。
房颤患者需要规律服用抗凝药物。
七、注意事项与误区
1.用药禁忌:脑出血或近期做过手术的人不能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否则可能引发严重出血。
2.康复误区:康复训练要尽早开始(发病后1周内),但不要过度运动,以免造成肌肉损伤。
3.急救意识:如果出现“FAST”征象(脸歪、手无力、说话不清、及时就医),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脑梗死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综合管理。通过控制危险因素、规范治疗和科学康复,患者可以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如果你或家人出现疑似症状,请立即就医,争取最佳救治时机。(作者:马鞍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徐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