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服务年 | 为什么精神科患者主要“吃药”,而不是“打点滴”?

发布日期:2025-08-19 15:25     来源:健康安徽     阅读: 次    字体:[] [] []

在综合医院的病房里,我们看到很多病人挂着点滴输液治疗。但在精神科病房,主要是口服药物,很少看到输液的。难免会产生疑问甚至焦虑:“为什么别人输液,我们只吃药?是不是治疗不够积极?效果会不会差?”

别担心!这恰恰说明精神疾病和常见的“身体病”(如肺炎、拉肚子)治疗方式很不同。治疗手段的选择是基于疾病本身的特点和药物治疗的要求及安全的考量,而不是“高级”或“低级”之分。

为什么口服药物是精神疾病治疗的主力军?

01“治根”的地方不一样

①精神疾病:问题主要在大脑里的“化学信号”,大脑内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系统的功能失衡了(比如控制情绪、思维的信号)。

②口服药物的使命:像精准的“调音师”,长期、稳定地调节这些神经递质的水平或受体功能,逐步恢复大脑功能的平衡,改善症状。

③输液药物的局限:输液主要用于需要药物快速冲进血液、应对全身性问题(如严重感染、脱水),并非治疗精神疾病最有效或最安全的方式。

02治疗是“马拉松”,不是“短跑”

精神疾病往往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目标是稳定控制,防止复发。

03吃药的优势

①方便坚持:口服药物远比每天输液方便,出院回家也能轻松继续。

②温和安全:精神科药物可能存在副作用(如镇静、代谢影响等),医生可以从小剂量开始,慢慢调整,找到最适合患者的剂量。

③效果更稳:规律吃药能在血液里保持稳定的药物浓度,这对长期调节大脑很重要。

04药物起效方式

精神药物起效慢:大多精神科药物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才能在体内积累到有效浓度并作用于大脑,产生疗效。对于精神症状,即使输液,也不能跳过这个等待期,“立竿见影”地消除精神症状,反而因快速达到过高的血药浓度带来不必要的副作用冲击。

05安全考虑很重要

有些患者在发病期可能情绪不稳、躁动或有幻觉。很难安静配合完成输液,不仅操作困难,针头、输液管本身也可能成为安全隐患(如患者拔管、自伤或伤人等风险)。

什么情况下精神科患者也会输液?

①处理躯体问题:如患者同时伴有感染(肺炎、尿路感染等)、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的营养不良需要补液等。

②药物副作用处理:如患者出现严重的吞咽困难无法进食水,需要补液时。

③特殊情况下的快速镇静:患者出现极度兴奋躁动等高风险,且口服或肌注药物无法快速控制时,医生才会谨慎地、短期使用静脉镇静药物。

请相信精神科医生选择口服药物治疗方案是基于科学,而不是“怠慢”;“不打点滴”≠“不重视”,是精神科医生综合考量了疾病性质、药物特性、患者安全和长期疗效后的最优选择;长期治疗中,坚持规律吃药是康复的关键,口服药方便服用,因“方便”才能“坚持”是保证患者出院后也能坚持治疗、维持稳定的基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