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科学防癌、健康生活”

发布日期:2025-04-13 13:26    作者:慢病科     来源:淮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阅读: 次    字体:[] [] []

一、癌症可防可治——关键在行动

1.预防:减少风险因素

- 戒烟限酒:避免接触烟草,饮酒无益处

- 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加工肉、腌制品

- 坚持运动:每周150分钟左右中等强度活动(如快走)

- 接种疫苗:HPV疫苗(防宫颈癌)、乙肝疫苗(防肝癌)

2.筛查:早发现,早治疗,生存率翻倍

- 肺癌:长期吸烟者→低剂量CT

- 乳腺癌:女性40岁起→乳腺超声/钼靶

- 结直肠癌:45岁起→肠镜

二、警惕癌症信号

1. 异常肿块或肿胀

- 身体任何部位出现逐渐增大的肿块(如乳房、颈部、腋下、腹部等),尤其是无痛性、质地硬的肿块。

2. 长期不愈的溃疡或伤口

- 口腔、皮肤等部位的溃疡超过2周左右不愈合。

3. 不明原因出血

- 咯血(肺癌)、便血或黑便(结直肠癌、胃癌)、阴道异常出血(宫颈癌、子宫内膜癌)、血尿(膀胱癌、肾癌)等。

4. 消化系统异常

- 持续消化不良、吞咽困难(食管癌、胃癌)、长期腹泻或便秘、大便变细(结直肠癌)。

5. 体重骤降

- 短时间内体重明显下降(如半年内减轻10%以上等),无明确原因。

6. 持续疼痛

- 不明原因的长期疼痛(如头痛、骨痛、腹痛),尤其是夜间加重或常规治疗无效。

7. 声音嘶哑或咳嗽

- 持续声音嘶哑(喉癌、肺癌)、久治不愈的干咳或痰中带血(肺癌)。

8. 皮肤或痣的变化

- 痣的大小、形状、颜色改变,或出现瘙痒、溃破(警惕黑色素瘤)。

9. 疲劳与虚弱

- 极度疲劳无法缓解,可能伴随贫血(如白血病、胃癌等)。

10. 发热或感染频繁

- 不明原因长期低热或反复感染(如淋巴瘤、白血病)。

三、打破误区,科学抗癌

1. 误区:“体检正常=不会得癌。”

- 真相:普通体检≠癌症筛查。针对高危人群(如吸烟者、家族史),需专项检查(如低剂量CT查肺癌、胃肠镜查消化道癌)。

2. 误区:“肿瘤标志物升高就是癌。”

- 真相:炎症、良性病变也可能导致标志物升高,需结合影像学、病理进一步确诊。

3. 误区:“年轻人不用做癌症筛查。”

- 真相:部分癌症(如乳腺癌、甲状腺癌)年轻化趋势明显,有症状或高危因素者应及时检查。

4. 误区:“手术/放化疗会加速扩散,不如用‘自然疗法’。”

- 真相:手术和放化疗是经过循证医学验证的有效手段,早期癌症治愈率很高。“偏方”延误治疗是晚期癌症的主因之一。

5. 误区:“靶向药/免疫治疗是万能神药。”

-真相:这类药物需匹配特定基因突变或生物标志物,盲目使用可能无效且浪费资源。

四、关爱患者,传递希望

1. 缓解治疗副作用

- 恶心呕吐:少量多餐,姜茶、薄荷糖可能有帮助。

- 口腔溃疡: 使用软毛牙刷,避免酸性食物。

- 脱发:提前准备假发或帽子,告知患者这是暂时现象。

2. 营养管理

- 避免盲目进补,优先保证蛋白质(如鸡蛋、鱼肉)和热量。若食欲差,可尝试流食或营养补充剂。

- 放化疗期间慎食生冷(如刺身),防止感染。

3. 保持日常仪式感

- 鼓励做力所能及的事(如短途散步、打理盆栽),维持对生活的掌控感。

4. 自我关怀:照顾者的心理耗竭很常见,定期“喘息”(如短暂休假、寻求其他家人轮替)。

分享到: